首页>咖视角> 正文 
投稿
自适应机器人让柔性自动化成为可能
  2020-11-19   

image.png

非夕公司品牌总监高云帆

 做为一家AI机器人公司,非夕(FLEXIV)公司于2016年成立,核心创始团队来自斯坦福大学机器人和AI实验室。目前已经在硅谷、上海、北京、深圳、佛山等城市设立办公室。

 做为一家专注于研发、生产集工业级力控、计算机视觉和AI技术于一体的自适应机器人产品的公司,“我们的产品定位是自适应机器人(AdaptiveRobot)。”非夕公司品牌总监高云帆先生在2020年上海工博会上如是介绍:“与传统工业机器人、协作机器人概念不同,我们的产品能很好的自适应于操作对象,自适应复杂环境以及复杂任务。”

 通过3年的努力研发,2019年公司即推出自适应机器人拂晓(Rizon)。据介绍,作为世界首台自适应机器人,Rizon拂晓深度融合了工业级力控、机器视觉和AI,可以适应不确定的工作环境,通过像人一样的手眼配合来完成复杂的工作任务,增强生产过程中的柔性和生产力。“我们的产品特点是:位置误差容忍度高,抗干扰性强,智能可迁移。”高云帆说。

 而拂晓一经推出即就荣获了2019中国国际工机器人业博览会(CIIF)机器人奖以及2020iF设计奖、2020年德国创新奖(German Innovation Awards2020)等多项大奖。

 

智能制造·乘势而上

 在本届工博会上,高云帆介绍:我们展示的主题是‘智能制造·乘势而上’,英文叫Adaptivity& AI For Smart Manufacturing,即自适应性和AI如何助力柔性生产。”

 image.png

 他介绍:“今年展示的技术应用主要分三部分。”

 首先是力控展示。用纯力觉控制的方式让球在一个光滑平面上沿着固定轨迹转圈,还可以走更复杂的路线。高云帆介绍:“这相当于让一个人闭着眼睛托这个球,控制它;它还能抗干扰,即使对球或者机械臂进行扰动,它都可以快速响应。这对力感知、力响应要求非常高。这也是第一次在机器人行业能够让力觉控制可视化。”

image.png

 “以往机器人都是轨迹控制,大家都在比谁走的更准,谁走的更快,但我们比力如何更精细,如何能够让机器人具备人类的手感,这能实现更好的手眼配合操作。从这个层面上讲,能够把很多原来没办法自动化的任务自动化。”他补充道:“我们主打的是增量市场,实现难以自动化的人工环节,并提升低柔性程度的自动化产线。”

 其次展示的是 AI跟机器人的融合。这又分为两类:一类是通过AI做到通用抓取,即通过一些学习算法,把不同东西按照不同抓取策略识别出来,判断物体的种类。其次是按摩:它运用公司原创的先进人体识别系统:AlphaPose,可以对人体的位姿和关键部位做有效识别。“这个是AI融合机器人的典型案例,可以推广到理疗或者服务行业。”高云帆介绍。

 第三展示的就是工业应用。高云帆介绍:“我们定义了很多新的应用场景,是原有机器人实现不了的。装配分为过渡装配,间隙装配跟过盈装配。我们可实现高难度的过盈装配,包括有力控、需要接触式的自动装配都能实现。由于它对位置误差容忍度高,能适应来料的不一致性,这个不一致性在传统的机器人集成化项目里面是个头疼的事,但是通过我们力的补偿,能很好的被克服。”

 “还有就是带线束插拔应用。插头的位置可能是随机的,我们的产品能很好的识别线束,能够很精细标注插头的空间位置,机械臂就能去适应空间误差,这一过程是通过力的摸索,放进去,然后判定。”

 第三块核心应用是打磨应用—曲面打磨。高云帆介绍:以往机器人做打磨的时候,用6轴或者协作臂,由于不具备力控,所以在末端增加一个6轴力觉传感器,还要加一些类似力控补偿的控制装置,比如ATISRI宇立仪器)就主推力控浮动装置,很贵而且寿命有限,力控效果没有特别好的保证。而我们不需要额外装置:机器人+一个打磨工具,就可以作业了。”据悉,产品具有强抗干扰特性,能做到曲面贴合。在接触作业的时候,可以避免过抛。“我们的力控曲线非常平稳,力响应在换向的时候非常快,能直接收敛,还能做到恒定力控。整个系统部署简单,原来机器人如果换线的话,要重新编程部署,我们的自适应就省去了很多步骤。”高云帆说。

 image.png

 技术创新

 近几十年,机器人技术一直保持高速的突破和发展,然而,现有的机器人技术框架制约了机器人的柔性、通用程度和应用范围,实际落地应用的机器人自动化项目都存在共性的约束,包括固定轨迹运动、预设任务、结构化环境等限制。依然存在大量反复枯燥的工作,只能依赖人工完成,那么如何让机器人具备人类般的灵巧、智能、柔性通用将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要命题。

 高云帆介绍:“我们产品的技术创新在于一个仿人化的技术路线。比如,我们的7轴机械臂,如同人类的手臂,在末端能操作更多任务,灵活性更高。在每一个轴里都搭载了自己研发的力传感器,能够让整个机械臂的力感更精细,能执行很多力控方面的操作。”

 他介绍:“我们通过调研,发现像柔性生产是有很多市场机会的。很多终端用户并没有合适的应用方案,所以他只能用人。比如,在三四线城市打磨车间里,老师傅月薪都是上万的,而且还很难招,流动性也强。而且再过几年,这个行业会越来越难。”

 “此外,市场上利用传统工业机器人在做整体产线自动化的时候,需要配合大量的工装、治具。一套专机线调试需要很长的周期,同时换线难度较高,这对终端用户而言,可能会导致生产变化的节奏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节奏。”高云帆说:“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自适应机器人技术让产线线体结构更简单,降低产线部署和换线成本。”

 为此,公司制订了技术发展路线,“自适应机器人与协作臂的产品理念不同。协作臂主要用来确保人的安全,而我们的主动力控技术可以实施很多力控任务。可独立完成任务。”最后,他说:“如果机器人能够做到更灵活、智能、通用、柔性,未来柔性生产才有可能真实落地,这也是我们的产品愿景。”

 

 

 


最新文章
2023年,中国工业经济在回升向好态势中稳步前进。据统计,2023年1~11月,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 业增加值...
 2024-01-26
赵传禹,ADI中国区销售副总裁过去的一年,受疫情后经济恢复不及预期、需求疲软等多重因素影响,全球半导体...
 2024-01-08
多年来,英特尔始终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重要使命,将每一次实践都书写为可持续未来的绿色伏笔。在新年伊...
 2024-01-08
在CES 2024上,西门子与索尼、AWS、红牛车队、Unlimited Tomorrow、Blendhub等客户及合作伙伴共同展示科技...
 2024-01-09